2025 年 5 月 26 日至 28 日,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重庆师范大学与斯里兰卡国家教育学院联合承办的“斯里兰卡本土中文教师培训”在科伦坡成功举办。作为我校首次赴海外开展的本土中文教师专项培训,本次活动以 “中外联合授课” 的创新模式、精准聚焦教学痛点的课程设计,为 70 名斯里兰卡一线中文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适配性的专业提升之旅,标志着我校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从“资源输出”向“能力共建”的战略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开班仪式上,斯里兰卡国家教育学院代表对重庆师范大学团队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中文已成为连接中斯两国的重要桥梁,此次培训不仅能提升本土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将为斯里兰卡青年打开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推动两国人文交流迈上新台阶。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学馨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始终秉持“语言筑桥、文化润心”的使命,致力于通过“在地化”教学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她强调,本次培训是中斯教育合作的创新实践,未来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起点,构建立体化的教育互鉴平台,为区域语言文化共同体建设注入新活力。

重庆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牟映雪作为授课专家代表发言:“作为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次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共建。我们将与斯方同仁携手,把国际前沿的中文教学理论与斯里兰卡本土学情相结合,开发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中文教育的火种,在斯里兰卡的课堂上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次培训打破传统模式,围绕“语言要素教学法”“文学素养提升”“课堂组织与管理”三大核心领域,设置汉字、语音、语法、文学教学、课堂管理、提问艺术六大模块,采用“中外联合备课 + 课堂协同演绎”的深度融合模式。
在语言要素教学中,中方教师系统剖析汉字构字规律,深入挖掘汉语和僧伽罗语的语义关联与认知共性;针对斯里兰卡学生的语音难点,通过发音部位图示、汉僧语调对比等方式进行精准突破;语法教学则以情景创设和任务驱动为核心,结合本土学生常见偏误案例,设计层次化练习方案。


文学教学聚焦适龄性文本选择与跨文化解读,斯方教师分享如何选取与斯里兰卡文化共鸣的中国寓言、短诗等,增强学生亲近感;课堂管理模块深入探讨差异化教学策略、积极行为支持系统筹实操方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员制定本土适用的管理预案;提问艺术环节则通过模拟训练,让教师掌握从展示性问题到评价性问题的多层级提问技巧,激发学生高阶思维。


参训教师反馈,中方带来的前沿理论与斯方的本土经验在课堂上无缝对接,既解决了纯外方培训中理论与本土教学场景脱节的问题,又让教学策略兼具科学性与落地性。
三天的高强度培训取得显著成效。超过 90% 的学员表示,通过理论输入、策略研讨和模拟实践,对汉字、语音、语法教学有了系统化认知,掌握了可视化工具、游戏化活动等趣味教学法,课堂管理能力从“纪律维持”提升至“学习共同体构建”层面。学员们普遍反映,学习到的教学策略经专家们本土化改良后可直接应用于课堂。
本次培训是我校深化南亚教育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我校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积极打造可持续的教学支持生态,为全球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让中文成为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书写国际中文教育合作的新篇章。
余波供稿
杨畅初审
牟映雪终审